点击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治疗胃癌最好的医院>> 胃癌病因 >> 正文

胃癌病因

胃癌的预后及其有关的病理学因素

预后问题是患者和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医生经常被问到而又难以给于确切回答的问题之一,正确地估计预后,对于患者合理地安排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患者不留遗憾地走完生命的里程。总的来说胃癌的预后还不能令人满意,但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随着胃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和综合治疗的不断改进,胃癌的预后已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治疗因素之外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胃癌的生长方式与预后

胃癌的生长方式是判断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早期胃癌中浅表扩散型(Super型)倾向于粘膜内扩散,向深部组织侵袭的能力较弱,淋巴转移发生率低,预后较好,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100%;而穿透生长型(pen型)病灶范围小,在粘膜内的弥漫扩散少,倾向于向深部组织浸润,淋巴转移发生率高,预后明显较浅表扩散型为差,术后5年生存率仅60%左右。

(2)胃癌的发生部位与预后

胃癌可以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不同部位的胃癌预后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胃下部的肿瘤较上部预后好,可能与胃上部肿瘤症状出现较晚,不易早期发现,解剖上该部肌层相对薄弱,肿瘤较早地侵及浆膜和胃外,以及该部手术后周围淋巴结难以清除等因素有关。

(3)胃癌的肉眼类型与预后

胃癌的肉眼类型与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在早期胃癌中,凹陷型早期胃癌如ⅡC型或Ⅱc+Ⅲ型预后较好;而隆起型早期胃癌如工型、Ⅱa型及Ⅱfl+ⅡC型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发生率高,预后相对较差,尤以Ⅱa+ⅡC型为最差。

(4)胃癌的组织形态与预后

胃癌的组织形态对预后有一定影响,从组织结构来看,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预后较好,粘液细胞癌和未分化癌预后较差。从组织来源看,肠型胃癌较弥漫型(胃型)胃癌预后好。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组织分化愈差则预后亦愈差。

(5)瘤体的大小及浸润深度与预后

肿瘤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期的早晚和病程的长短,故与预后有较大关系,瘤体愈大则预后愈差。组织浸润深度是胃癌分期的主要根据,与预后关系密切,随着病变从粘膜层依次向浆膜层的.浸润,预后亦随之下降。

(6)瘤体内的血管数与预后

胃癌与其他恶性肿有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形成程度与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7)胃癌的扩散转移与预后

扩散与转移是导致胃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癌组织淋巴、血行转移以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蔓延和远处转移,预后随之下降。

(8)癌周问质炎细胞浸润与预后

癌周间质浸润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这是宿主在局部针对肿瘤形成的免疫反应,直接反映了宿主的抗癌能力。根据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的标准,癌周间质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可分为4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间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愈明显,其预后也愈好。

(9)癌周纤维间质反应与预后

纤维间质反应是指在癌组织周围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对肿瘤形成包裹的现象,是宿主局部阻遏肿瘤生长蔓延的一种防御反应。纤维间质反应可分为3级:I级无明显纤维问质反应;Ⅲ级有明显纤维间质反应,在肿瘤组织周围形成明显的包裹现象;Ⅱ级介于二者之间,为部分纤维包裹。纤维组织增生越明显,癌周的包裹就越完全,其预后也就越好。

(10)引流淋巴结的反应与预后

胃癌引流淋巴结反应是宿主抗瘤反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皮质生发中心增生(GH),副皮质区或髓索区增生(PH)和窦组织增生(SH)三个方面,根据其增生程度均可分为4级。引流淋巴结反应有利于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故反应越明显者预后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