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维罗
11月18日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
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完成
而实施手术的地点正是在中国
指导完成这例手术的也是来自中国的医生
他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
卡纳维罗介绍,手术总共持续了18个小时,成功连接了切断的脊椎、神经、组织和血管。卡纳韦罗称,手术很成功。专家称,这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
任晓平和卡纳维罗
这一手术是在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曾在2016年成功进行了猴子换头手术。今年5月,他们又成功将小鼠头部移植到大鼠背部,前者的平均存活期为36个小时。
任晓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不同意“换头术”的说法,认为容易引起误解。他将这项手术命名为“异体头身重建术”。目前临床上的不治之症适合进行头移植手术。
卡纳韦罗此前曾宣布计划在2017年底进行人类首例换头术,引发医学界的争议。
俄媒称,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俄罗斯计算机工程师瓦雷里·多诺夫,由于天生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他全身萎缩、骨骼畸形、身体状况逐年恶化。卡纳韦罗提出的换头手术成了多诺夫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多诺夫却突然改主意了,他表示自己现在不会做换头术,而是将采取传统疗法改善自己的肌肉萎缩症状,他可能不会成为第一个接受该手术的人了。
此前,卡纳韦罗曾透露过详细的手术步骤:
首先,新的身体将来自一位正常脑死亡的捐献者。手术中,捐献者与接受者的头部要冷却到手术所需的温度,以减慢人体的新陈代谢。
随后,医生会解剖脖子周围的组织,并用极其细小的导管连接主要血管。
之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整齐的切断脊髓,头颅互换,并用一种特殊的粘合剂将大脑、脊髓神经与新的身体连接起来。
换头后,患者会昏迷一个月,康复则需要一年。
任晓平是谁
参与“换头”手术的中国医生任晓平,其实是美国国籍。2004年他成了美国公民,任晓平说“这并不影响我是中国人。”
1996年,出国前的任晓平已是哈尔滨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手显微外科学科带头人,实施了黑龙江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还荣获了哈尔滨百大科技新星称号,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那一年,他35岁,无论仕途还是科研,几乎都是一片坦途。
尽管如此,他还是有了出国继续深造的念头,申请去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克拉纳特手显微外科中心,并展开对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研究工作。
邀美研修期间,任晓平师从美国著名手外科专家克拉纳特教授,从事手外科疾病的诊疗及科研工作。在该大学手外科中心学习和工作的近五年之中,任晓平成功地设计和完成了世界首例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临床前动物模型和相关实验研究。基于这项研究成果,任晓平教授在该中心参与完成了人类第一例成功的异体手移植。
2012年,应哈医大校长杨宝峰之邀,任晓平以特聘教授、外国专家的身份引进回国工作。而哈医大是任晓平的母校,他曾是该校7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任晓平与塞尔吉奥·卡纳维罗医生(后左)及曾经想接受换头术的首位患者(前右)。
任晓平从事“换头”研究并非突发奇想。自上世纪末手移植成功之后,201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家附属医院进行了世界首例全脸移植手术,并取得了成功。“都一一攻克了,研究头部移植也就很自然了。”他再次把科研的意义延伸至国家荣誉的维度,“类似的首例手术不是美国就是欧洲的,为什么不能是中国呢?”回国仅一年时间,任晓平即成功进行了全球首次脑部移植的老鼠实验。
专家认为研究异体头移植手术是器官移植的新领域,将对人类其他重大疾病如瘫痪、中枢神经损伤等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借鉴意义。
要做头部移植,有三个技术性难题是无法绕过的。
第一道门槛就是中枢神经再生。主流医学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组织,移植手术不可能不触及中枢神经,头“搬”到新的身体上,如何实现中枢神经重新连接并发挥作用要打上一个问号;
其次是免疫排斥反应,头比手更为复杂,制定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案是一大屏障;
再者是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大脑缺血时限为4分钟,否则会造成不可逆的功能性损伤甚至死亡。
任晓平把团队的二十多个人就此分成了三个组,代表着三个攻关方向。博士生宋扬负责缺血灌注损伤的研究。每次做小鼠实验时,他要负责监测、控制供体的指标,保证供体在最好的生命体征状态下与受体的头部相接。
他们一直在不断寻找解决方案。比如,中枢神经是否再生的问题,任晓平也有自己的理解。脊髓神经纤维再生不需要100%的连接,只需要15%到20%到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再者,遭受事故的脊椎损伤者受到的外力一般在26000牛顿左右,而手术刀“切割”只有10牛顿,“一块豆腐,用刀刃切和用刀面拍的能一样吗?”任晓平说,两年之前,美国一所脊髓外科中心利用脊髓的两旁植入多电极片,释放冲动的方法,让脊髓截瘫患者站了起来。
卡纳维罗的永生梦
卡纳维罗是意大利都灵大学医院的一名医生,卡纳维罗说,从一开始,他就想实现头颅移植的目的。
不过,头颅移植还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如果头颅移植手术成功,在卡纳维罗的计划里,有着更为惊人的项目。卡纳维罗说:“我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类的永生。”在实现头颅移植后,卡纳维罗认为,就要推进克隆技术,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躯体,从而将旧的大脑移植到这些年轻的躯体上,从而实现永生。
除此之外,卡纳维罗还认为,应该将伟大的神经科学家何塞·德尔加多的工作继续下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尔加多提出要给数百万人的大脑中植入装置,从而控制他们的意识(mind),消除邪恶的一面。
任晓平与卡纳维罗的合作
2015年初,卡纳维罗在《国际外科神经学》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脑移植技术文章,称目前相关技术可以实现“换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2014年起,卡纳维罗即开始寻找全球的合作者,通过论文检索,他发现任晓平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提出合作意愿。
2015年8月23日,卡纳维罗应邀来华,参加由哈医大和中国工程院举办的“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进展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哈医大进行六天的学术访问。他作了关于头颅移植的主题报告,与任晓平就相关手术问题进行了数次交流。
任晓平有过在世界著名的手显微外科机构的工作经历,曾参与世界首例异体手移植手术,在复合组织移植方面经验丰富。卡纳维罗曾评价任是这个领域实力最强的医生,“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的科研,表面是恭维我,其实是在恭维中国。”任晓平说。
今年4月21日,任晓平和团队完成的论文《头移植的双头交叉循环模型》发表在《中枢神经科学与治疗学》杂志上。卡纳维洛是也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
“换头术”成功的新闻一出
就引起了各种争议
任晓平回应“换头术”争议
全球最大的神经外科学术组织,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就此发表了严肃声明。其中明确指出,施行头颅移植的技术具有一定可能性,但目前,只是能在人体头颈必需的脑血管吻合基础上建立脑血液循环,由于脊髓横断后,头与身体不能建立神经联系,人们仍没有能力做脊髓离断后的神经原再生。“因此,头颅移植不但在伦理学上不可接受,在科学方面也毫无意义。”
网友们认为这也太神奇了,也有人表示焦虑↓
@长生不老就要实现?
@弗兰肯斯坦式的科学怪人,真的出现在了三次元的生活中?
@聊斋里面陆判与朱尔旦的故事又上演了。
@更多的人则是提问:换头之后,你到底是谁?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 保罗·马奇艾瑞尼
你能想象进行这种手术吗?我认为意大利医生卡纳韦罗是一名“罪犯”。因为这种手术毫无科学背景。
美国神经外科医学协会主席 亨特·巴杰
我不希望任何人做这种手术,我也不允许任何人对我做这种手术,因为有很多情况会比死亡还糟糕。
面对批评和质疑,任晓平教授这样回应:
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
“手术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做的。”任晓平对记者说,“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我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有关本次头移植相关的数据、过程和结果将在美国学术杂志《SNI(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发表,届时关于手术的全部详细过程都会刊登在上面。”
怎么证明这个手术是成功的?
任晓平回答:“既然学术杂志会刊发论文,就证明手术做得有学术价值。此前没有人提出过怎么做,但我们提出来了,包括怎么切,神经怎么处理,血管和肌肉怎么处理,在哪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这个手术太重要了,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有人认为这会是医学领域上的一块里程碑。比如中枢神经再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突破的障碍,这方面研究全世界一直停滞不前。”任晓平强调,“人类医学史上头移植史无前例。手术要解决如何解剖、各个组织如何修复重建、怎么做才能保证术后功能得到最大恢复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手术对这些方面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和创新性的设计。”
别炒作!“头移植”是天大的课题
任晓平教授曾一再强调,这是一项重大的前沿课题,关系中国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个人也反对利用这个话题进行炒作。
任晓平说,我们国家过去在现代医学缺少领先的领域,我们都是跟着外国做,创新很难,风险也大。“头移植”更是天大的难题,在这方面虽然存在争议,但科学家不应回避,这是一项严肃的课题、一个重大的前沿,不能当成儿戏来炒作。
遗体头移植的成功是否代表着头移植手术可在活体上施行?
任晓平表示,活体的成功率要做了以后才能知道,临床前设计的方案之后也会不断改进。
虽存争议,科学家不应回避
任晓平认为,人类的医学发展史就是在一个个争议中发展过来的,1953年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当时学术界、社会上都批评不应该做,人应该正常死亡,旁人不能改变这个历程。
第一例心脏移植也如此,甚至都有民众递诉状,认为医生不合理、不合法、大逆不道。20年前他到美国参与的手移植手术去年也被列入了美国医保法案。他说,新事物都会有争议,有争议才会有完善。
“作为医生这是我的使命,伦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没有生命和生存无法谈伦理。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治病救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人们大可以去规范它,讨论它,但是不能阻碍它,历史证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任晓平说。
“遗体手术”仅可视为解剖学研究?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争论可能只是杞人忧天。“这次所谓的头颅移植手术是在遗体上进行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手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认为,“手术应该是指在活体上进行的操作,在遗体上进行的实际是解剖或解剖学研究。”
这个解剖学研究可以被看做是对真正的“换头实验”的前期实践。“它的顺利实施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而人类距离真正实现活人头部的移植还有很远的距离。”胡永生说。
头颅移植?
你能接受吗?
编辑 | 马瑞
综合 |央视新闻人民网环球时报科技日报 上观新闻中国新闻周刊
天津广播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欢迎分享转发
转载须注明来源天津广播(ID:audiotj)
广告投放请致电 022-23601290